存储量确定:统计学校师生人数,依据日均食材用量,预估所需的食材存储总量。例如,若学校有 2000 名师生,按照每人每天消耗 1.5 千克食材(包含生鲜、冷冻食品等各类食材)来计算,每日食材用量约为 3000 千克,再结合食材的储备周期(如 3 - 5 天),便可大致确定冷库所需的存储量。
食材品类分析:梳理食堂日常采购的食材种类,像蔬菜、肉类、水产、奶制品等。不同品类食材的存储条件各异,如蔬菜适宜的存储温度一般在 0 - 5℃,而肉类多在 -18℃以下。明确各品类食材的占比,有助于合理划分冷库不同温区的空间大小。
靠近食堂操作区:选址应尽可能靠近食堂的食材加工和烹饪区域,这样能减少食材搬运距离,提高工作效率,降低食材在搬运过程中的损耗。同时,也要考虑与食堂其他功能区域的衔接,避免对正常运营造成干扰。
建筑结构与空间适配:冷库对建筑结构有一定要求,需选择在结构稳固、地面承载能力强的位置。根据确定的存储量和设备尺寸,规划冷库的占地面积和空间高度。例如,若存储量较大,可能需要建设多层冷库,此时要考虑建筑空间能否满足垂直运输(如货梯)的需求。
设备采购费用:冷库设备包括制冷机组、库板、蒸发器、电控系统等。不同品牌、规格和性能的设备价格差异较大。一般来说,一套小型冷库(10 - 20 立方米)的设备采购费用可能在 3 - 5 万元,中型冷库(50 - 100 立方米)在 8 - 15 万元,大型冷库(200 立方米以上)则可能超过 20 万元。在预算时,要充分调研市场价格,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。
安装与调试费用:安装调试费用通常占设备采购费用的 10% - 20% 左右。这部分费用涵盖了设备的安装、管道铺设、电路连接以及调试运行等环节,需要聘请专业的安装团队来操作,以确保冷库的正常运行。
后期运营成本:包括电费、设备维护保养费、制冷剂补充费等。电费是主要的运营成本,冷库的耗电量与设备功率、运行时间、保温性能等因素相关。例如,一台功率为 5 千瓦的制冷机组,每天运行 10 小时,按照每度电 1 元计算,每天电费支出为 50 元。在预算中要预留足够的资金用于后期运营维护。
制冷机组:制冷机组是冷库的核心设备,分为风冷式和水冷式。风冷式制冷机组安装简单、无需专门的冷却水系统,适合小型冷库或安装空间有限的场所;水冷式制冷机组制冷效率高、运行成本相对较低,但需要配备冷却塔等辅助设备,适用于大型冷库。在选型时,要根据冷库的规模、制冷量需求以及使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。
库板材料:库板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冷库的能耗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库板材料有聚氨酯和聚苯乙烯。聚氨酯库板保温性能好、强度高,但价格相对较高;聚苯乙烯库板价格较低,但保温性能稍逊一筹。对于学校食堂冷库,建议优先选择聚氨酯库板,以确保良好的保温效果,降低能耗。
蒸发器:蒸发器的作用是将制冷剂的冷量传递给库内空气,实现降温。常见的蒸发器有冷风机和排管。冷风机降温速度快、库内温度均匀,但会使库内湿度降低,容易导致食材风干;排管制冷效果稳定、对库内湿度影响小,但降温速度相对较慢。可根据存储食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蒸发器,如存储肉类等对湿度要求不高的食材,可选用冷风机;存储蔬菜、水果等对湿度要求较高的食材,可采用排管或结合加湿装置的冷风机。
相关资质:建设冷库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,如制冷设备安装维修资质等。选择具有合法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安装公司进行施工,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。
审批流程:向当地的建设、消防、环保等部门提交申请,办理相关审批手续。例如,在建设规划方面,需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;在消防方面,要通过消防设计审核和验收,确保冷库符合消防安全标准;在环保方面,要对制冷剂的使用和排放进行备案,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操作培训: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冷库操作培训,使其熟悉冷库的开关机流程、温度设置、货物进出库操作等。培训内容要包括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,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食材变质。
维护保养培训:安排专业人员对食堂维修人员进行冷库维护保养培训,使其掌握日常检查、清洁、设备保养等技能。培训内容可包括制冷系统的检查方法、库板的维护要点、常见故障的判断与排除等,以延长冷库设备的使用寿命,保障冷库的正常运行。